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启动

在两院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中国工增选启科学院作为第一完成人和完成单位一共有32项,占了全部的53%。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过程中的一个细节,程院令这位资深的卫星专家耳目一新。解密一个罕见的画面:年院士 北斗卫星太阳翼展开瞬间 这个首次太难得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隶属于航天科技集团,年院士又被简称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它成立于1968年,首任院长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启动

再往下,中国工增选启进入内部缺陷的查找,对容易出问题的一个点进行250倍的放大,再到750倍、2200倍、20000倍,最后看到有一个孔洞,有一个裂纹。2007年4月8日,程院随着包括铷原子钟在内的许多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北斗二号首发星迎来了预定发射的日子。如今,年院士全国30多万北斗建设的参与者所走过的奋斗历程已被归纳成自主创新、年院士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成为了镌刻着时代铬印的精神财富因此,中国工增选启原子钟国产化的进程势必要进一步加速。2000年,程院4月17日,国际电联正是受理申请,2007年4月17日24点,是发射首颗北斗卫星并回传信号的最后期限。

到那时,年院士卫星独自遨游在太空,地面的人根本无法看到太阳翼展开的全过程。面对与国外的差距,中国工增选启科研人员增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紧迫感。极紫外区域光源是探测分子、程院原子及其外壳层电子结构最重要的光子能量区域,能够用来给分子、原子拍电影,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同时,年院士实验室也坚持有所不为不监管科研人员的细节,尤其是给予年轻人机会,允许在各自的科研方向上试错。而承载这束最强之光的装置,中国工增选启便是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有了科研利器,程院实验室乃至分子反应动力学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我们将继续创新和引领物理化学科学仪器的研制发展,年院士并在此基础上,年院士为与能源和环境等重要科学技术相关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

实验室在交叉分子束实验技术、量子动力学和势能面计算、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结构和动力学机制的研究、非绝热动力学研究、物理化学实验仪器研制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乃至国际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分子反应动力学界,张东辉的理论、杨学明的实验,是众人熟知的天作之合。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启动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对化学反应本质机理的认识,也使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不过,走向最强和领先的道路并非坦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上述研发团队完成了主要基建工程和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实现了光源装置的首次出光,创造了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纪录。从一上任,他便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Alec Wodtke已经在德国申请到200万欧元资金,计划在大连光源建立表面化学研究实验站,发展推动新催化机理 而今,杨学明壮志不减,接下来,我们还要发展下一代更亮的光源,不断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填补领域空白 仪器研发是其他实验室不可复制的部分,如今,我们的仪器研发能力国内最强,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实验仪器设备普遍落后,国内生产的仪器不行,又买不起进口仪器,一些先进的精密仪器更是望尘莫及。在众多选择中,他最终决定加入大连化物所的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被聘为研究员、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组长。

他于实验室筹建之时,作为实验室成员公派到美国合作交流,并于次年回国。分子反应动力学是化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前沿学科,当时虽然已发展近十年,但基础仍然薄弱,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启动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是国内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基地和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牵头单位,已经成为国际上备受瞩目的重要的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中心。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杨学明看来,对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实验室创新力度能否真正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这也是最大的挑战。

在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无论是海外归来的学子,还是本土自主培养的人才,只要你有能力、有想法,便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而当时,能在国际大会上作报告的国内成果寥寥无几。杨学明形象地解释道。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面向化学动力学前沿课题和国家需求,发展原创性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原子、分子、量子态水平上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机制,为与能源和环境等重要科学技术相关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最终,在实验上,通过改进交叉分子束装置,实现了在较高碰撞能处对后向散射(散射角度为180度)信号的精确测量。如今,理论与实验的精诚合作俨然成为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式。

这束激光可以达到单个皮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被称作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话语之间,杨学明充满了自豪。

大连光源的建成,让实验室再次抢占先机。由于在研究生期间的出色成绩,在2013年即将毕业时,肖春雷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直接破格聘为副研究员。

经过33年的发展,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今已成为国内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基地和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牵头单位,在物理化学科学仪器研制和气相反应动力学理论与实验研究两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者: 韩扬眉 辛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9/29 9:08:3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立足前沿 致大尽微 ——走进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辛雨 2017年1月,一束非同凡响的激光从中国大连发出,为世界所瞩目。

1987年,在楼南泉院士、张存浩院士和何国钟院士等一代老科学家的推动下,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微观反应动力学研究室的基础上,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筹建,1992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大连光源的牵头建设机构之一。今年5月发表于《科学》杂志的发现化学反应中新的量子干涉效应成果,肖春雷也是通讯作者之一。2014年,肖春雷得到首届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资助,再次被研究所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担任基元反应动力学研究组组长。

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室的帮助和支持。2014年10月在大连长兴岛正式开工建设。

实验室在2009年和2014年化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对于年轻人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东辉表示,一直以来实验室坚持有所为给予室内科研人员宽松、自由、公平的科研环境,并创造机会鼓励合作,给予经费支持。

吴凯丰告诉《中国科学报》。过去,杨学明团队曾设计了一个世界上最高分辨的交叉分子束散射实验。

当时,这位青年才俊在太阳能高效转换领域已取得诸多创新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在艰难中起步的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奋发图强,没有仪器自己造。注重理论实验合作 作为现代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沿方向,分子反应动力学从分子层次揭示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它给出的实验结果又能够揭示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和本质。破格重用后的一年时间内,肖春雷屡获佳绩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利用自行研制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分辨交叉分子束仪器,并通过与理论的密切结合,在态态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性的重要研究成果。

肖春雷感慨说,从硬件到软件,甚至还有些不被注意的隐形保障制度、环境、贴心服务等,实验室和研究所都尽可能提供便利,这些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就像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一样,平时不会注意到,但实际上是不可或缺的。大连光源的主要发起人和牵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杨学明颇具雄心,当年他直接瞄准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无人区极紫外区域。

揭示了量子点并苯上转换体系中三线态转移服从Dexter能量转移机理,对高效率光子上转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团队,每年都能获得实验室自主部署基金的支持。大连光源建成后,国内外顶尖研究团队纷至沓来: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著名化学动力学专家、英国布莱斯托尔大学Mike Ashfold在这里开展了部分实验工作,重点进行星际化学方面的研究,成为首个国际用户。

进入21世纪,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推动下,杨学明、张东辉等已在国际崭露头角的实验科学家被引进回国、接班实验室。它的正式运行,对于能源、化学、物理、生物、医学、材料等多个科学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三部属高校同日“换帅” 均校内提拔
山大接巡视组反馈意见两月后两校领导被免职